《弟子规》的作者是清代的李毓秀,读音是: lǐ yù xiù 。

李毓秀简介

李毓秀(1647年—1729年),字子潜,号采三,清初学者、教育家,祖籍辽宁铁岭,出生于山东潍县(即潍坊市寒亭区),卒于雍正年间,享年83岁。

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,性情温和豁达,因而缺少传奇故事。史料记载,在年轻的时候,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,游学近二十年。科举不中后,李毓秀就放弃了仕进之途,终身为秀才,致力于治学。精研《大学》《中庸》,创办敦复斋讲学。来听课的人很多,门外满是脚印。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李毓秀请教,十分佩服他的才学,被人尊称为李夫子。李毓秀平生只考中秀才,主要活动是教书。李毓秀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,也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,写成了《训蒙文》,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,改名《弟子规》。李毓秀的著作还有《四书正伪》、《四书字类释义》、《学庸发明》、《读大学偶记》、《宋孺夫文约》、《水仙百咏》等,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。

李毓秀的作品《弟子规》

《弟子规》,原名《训蒙文》,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,根据《论语》等经典编写而成,采用《论语·学而篇》中第六条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”的文义,并分成七个科目,分别是:孝、悌、谨、信、爱众、亲仁、学文。

《弟子规》全文总共八章,依次是:总叙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。弟子规全文共360句,1080字。

《弟子规》是一部蒙学经典,所谓“弟子”,不是一般的意义,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,而“规”则是“夫”、“见”二字的合体,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。

清代后期,《弟子规》已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。《弟子规》以浅近通俗的文字、三字韵的形式,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,几乎和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有同等影响。